close

老家,是人們心中懸念的原鄉,卻也是最想逃離的地域,幾代種米的宋瑞玲,深知耕作辛苦,年輕時她選擇逃離,走進音樂世界,也學音樂的女兒賴璇,10歲便離開花蓮、北上求學,畢業後赴電台當主持人,4年前賴璇朋友結婚,向她訂製婚禮小物,意外踏入與家族相關的米禮品。
精選花蓮好米,以人工仔細篩選碎米,讓米粒煮出顆顆香Q口感,用布包裝,創意巧思,化身為實用面紙盒,文化大學連續3年選來送禮,再開發旅行款布提,讓米袋變身手提包,獲得2011年花蓮10大伴手禮肯定,耐心聆聽客人需求,母女倆用米,將好山好水的後山人情味行銷出去。
採訪╱彭蕙珍 攝影╱唐紹航

人的一生,最難擺脫家鄉與親情牽絆。農郁米舖老闆娘宋瑞玲,老家在花蓮富里種米、經營米廠,深知務農甘苦,「從小到大,除夕夜我家從來沒圍過爐。」她想逃離,23歲嫁給擔任公職的先生賴珍義,並走入音樂殿堂成為音樂老師。
27歲的女兒賴璇,10歲考進必須住校的復興劇校音樂科,與父母分離,她不以為苦。25歲時卻禁不住已過世阿公的呼喚,「妳出來這麼多年,是不是 該回家了。」於是返鄉協助父母經營,以創意設計米袋,引來婚宴、彌月、客製需求,不少機關、學校訂來送禮,創造月賣80萬元的好成績。

婚禮小物 跨入米禮品

「如 果不是米禮品,我也不會做。」宋瑞玲說,「脫殼、選米、曬穀……製米11道過程。」農家方知,她因而投身音樂,「20歲後到日本、澳洲、美國等大學進修鋼 琴、電子琴,開音樂教室。」4年前她決定退休,「和哥哥討論,想批米來賣。」正巧賴璇赴美念書的同學出嫁,「她想送親友出生地的米,請我們設計婚宴小 物。」因緣際會,跨入米禮品業。
設計,由賴璇負責,雖仍在台北的電台當主持人,她身兼兩職,「電台下午上班,早上幫家裡,包括回信、接訂單等。」原本,她就熱愛手做物,「學生時代很喜歡做卡片送人,買素材或現有物製作,再加些不一樣的元素進去。」

愛手作物 創意伴手禮

「學 校有劇場藝術科,也會幫學姐製作戲服、道具,到永樂市場挑布、玩手做。」做米禮品時,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布,「用袋子裝米,布可以再利用。」最初,做的布 提只有束口,「有一天在家裡玩,將軟包面紙放進去,再剪個口,剛剛好。」小小創意,將布提化身實用面紙盒,「被文化大學連續3年選為送給老師的禮物。」接 著,開發旅行款布提「結髮一世情」,「用花布和素色布做成拼布包,打個結可當成肩揹包。」獲得2011年花蓮10大伴手禮獎。
家中種米,他們很重視米的品質和口感,賴璇說:「工廠無法將碎米篩選掉,我們用的米到店裡後會再以人工篩選,煮起來才好吃。」製作米禮品時,提供客人多樣選擇,包括越光米、珍珠米、長秈米、益全香米等,還有獨家的五行米。

耐心溝通 回流率高

外 公親情呼喚,加上父母需要幫手,2年前賴璇返回花蓮,積極開發布品、用心經營部落格,成效顯著,「一周發3~5篇文章,記錄和分享幫客人客製的心得。」將 市場定位在「小眾、有特別需求的客人才會來」,因為即使是「1、2份客製化訂單都接。」她表示,從小接受劇校軍事化管理,被訓練得很有「耐心」,她運用這 項溝通優勢,處理每一筆訂單。
曾有位40歲才得女的父親,要求在短時間內做150份彌月米禮品,「他找一首詩想印在布後面,排版、打樣非常費工,3天內我們回覆超過170封信。」「有客人訂300分,需要20多個花色。」她仔細了解需求做出客人想要的禮品,創造極高的回流率。
近年,她和媽媽宋瑞玲勤跑活動,宣傳來自花蓮的米禮品,成果豐碩。父親賴珍義3年前從公職退休後也投入經營,全家用心耕耘客戶,悉心守護後山的人情味,也為自己找到踏實歸鄉路。

arrow
arrow

    阿土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